Monday, April 17, 2006

伊莎貝拉

彭浩翔的新作「伊莎貝拉」,一反之前具個人風格的黑色幽默的模式,變得具有強烈的「黃家衛味道」。

從報章訪問中,彭導當被問及其作品懷有濃烈的「黃氏味道」時,態度不屑,但由電影開首的字幕、角色間以全名作稱呼、充斥於戲內的那份異色情調,確實很難不令人拿兩者來作比較,而其中最相似的,就是將角色溶入時代背景,側面描寫在時代巨輪下人物的感情。在黃氏的「阿飛正傳」的尋根之旅或「春光乍洩」三個大男人的情感交葛中,隱隱然滲出淡淡的香港人面對97回歸的反思 ; 而在「伊莎貝拉」中,彭氏也利用張碧欣(梁洛施飾)及馬振成(杜汶澤飾)的父女情,描劃出澳門人面對回歸時的唏噓。

鏡頭下的澳門,處處可見說著廣東話的巿民,但在殖民地管治下,流露的卻是歐陸韻味,中與西間的落差,加上主角們沉淪的生活模式,營造出一份"沒有根"的感覺,與戲內馬碧欣尋父尋犬的尋根之旅,互相映襯。

而電影中,亦帶出了"澳門人"在臨近回歸時的生活及感情,好像黃秋生在戲內三度出場,每次都在吃東西,起初還很有閒情在嘆火鍋,但之後只能在茶餐廳吃餐蛋麵、及至後來僅能在車中啃麵飽,可見隨著回歸漸近,生活也漸趨困難。但最艱難的,還是感情上的落差,就好像馬振成與張碧欣似是而非的父女情,就正好用來映照葡萄牙與澳門的關係 -- 在殖民地多年統治下,澳門已將葡萄牙視為她的"母親",就算"親生母親"出現,也許已不能好好適應,畢竟在"養母"養育多年後,全身都佈滿了她的氣味、她的痕跡。

片末,交代出張碧欣終找回小狗伊莎貝拉,但牠已成為人家的寵物,並連名帶姓也改變了,最終張碧欣都不忍拆散她們,只能忍痛帶淚作別 -- 或許在很多澳門人心目中,她們情願祖國像張碧欣一樣,犧牲小我,或許會更高興。

最後,彭導之前的作品如「買兇拍人」、「大丈夫」等,都令我覺得,他往往有「佳句」卻欠缺「佳章」,部份斷章很令人拍案叫絕,但整體故事性則相對薄弱。不過今次,很明顯見到他努力賞試,較花筆墨於整體氣氛及故事情節,這,不失為一個好的改變。

1 Comments:

At 1:09 PM, Blogger DoA said...

你好,我們在「電影節網上筆記連線」連結了你這篇。

http://www.hkifflink.net/2006/04/22/518/

連線旨在有系列地結集散落在各處的電影節網上筆記。如閣下不想被連結,可往敝站留言要求我們將連結刪除。希望能有你的支持。

我們亦誠邀你連結本站,謝謝。

 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